減少抗藥性細菌傳播 保持個人衞生勿濫用抗生素

特約

發布時間: 2020/11/20 10:00

最後更新: 2020/11/20 10:51

分享:

分享:

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持續在多國肆虐,全球感染人數已突破4000萬,情況嚴峻。大家都知道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保持社交距離等能有助抗疫,但又是否知道一旦感染肺炎,可以如何醫治?除了做足防疫措施之外,還可以做甚麼來對抗疫情?

肺炎是指單一肺葉或整個肺部受感染而引起的發炎,患者會出現發燒、咳嗽等病徵。肺炎多由病毒或細菌引起,而不同病源引發的肺炎,其醫治方法也不同。呼吸系統科專科吳耀萍醫生表示單憑病徵並不容易分辨到病源,「雖然細菌性肺炎患者的咳嗽通常會帶有膿痰,但分別其實很細微,其他病徵也十分相似,仍要透過檢測來確定病源,醫生才能對症下藥。」

細菌性肺炎才用抗生素醫治

這次疫情就是由新型冠狀病毒(SARS-CoV-2)引發,醫治方法是使用抗病毒藥,而由細菌如金黃葡萄球菌、肺炎鏈球菌等引發的肺炎,則需要使用抗生素來醫治。可是,一旦細菌變異而出現了抗藥性,令原本有效的抗生素變為無效,就會增加醫治難度,並減低病人痊癒的機率。

普遍來說,在社區感染到的細菌性肺炎多數不具抗藥性,醫生使用一般的抗生素已足以醫好患者。但在醫院或院舍感染到細菌性肺炎,則有較大機會遇到抗藥性細菌,「要對付這些帶有抗藥性的細菌,需要使用針對性的抗生素,因此需要為病人採集樣本,再送到化驗所培植細菌和做藥理分析,大約需要數日時間才得出結果,然後才可使用更合適的抗生素療程去醫治。」

吳耀萍醫生表示抗藥性細菌不但較難醫治,同時也為病者帶來更大風險。

醫院較多抗藥性細菌

吳耀萍醫生表示,抗藥性細菌不但較難醫治,同時也為病者帶來更大風險,「因為患者需要留院多天等待化驗結果及接受針劑抗生素療程,留院時間愈長,患者自然有更大風險感染其他病毒或細菌。」所以,如果愈多細菌帶有抗藥性,醫生就要用更多時間做細菌檢測,醫治難度愈大,情況不斷惡化的話,可能現時一些很容易醫治的細菌性感染,日後也會變成惡菌,甚至是致命細菌。

因此,吳耀萍醫生提醒市民出入醫院或院舍時要特別注意衛生,並且不要濫用抗生素,「因為醫院或院舍較常會感染到抗藥性細菌,市民出入這些地方,事後要謹記做好清潔,避免讓這些細菌在社區傳播,就能降低抗藥性細菌的出現。此外,市民有不適時也應該求醫,不要自行到藥房配藥,因為市民未必清楚藥物是否抗生素,如果經常服用抗生素,或會令身體裡的良性細菌也帶有抗藥性,有機會將抗藥性基因交替傳染給其他細菌,使愈來愈多細菌變成抗藥性細菌。」此外,當醫生處方抗生素治療時,病人務必要完成整個療程,以減少抗藥性細菌的出現和傳播,做個盡責的病人。

爲鼓勵市民認識健康資訊,本文章由MSD支持製作。
HK-CAR-00036 Nov/2020


(資料由客戶提供)